端午节必做的事,你做了几件?
端午是我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时间,版本不一:民间因地方风俗不同,对端午节时间有不同的定义,有小端午与大端午之分,传统意义中的农历五月过好五便是小端午,农历五月十五日是大端午。据说屈原故乡湖北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头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五月十五,末端阳五月二十五。
端午节来源,传说众多:相信端午节的来源,人们都耳闻能详,知道它跟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自2000年前,屈原投江汨,传说在他投下去不久后,有人发现江上有数条神龙临江,接头接尾,只见神龙头部跃出于江上,一个连一个,远远看去像一个个菱形的尖角,形成一道道屏障将屈原托起,后渐行渐远消失于江上,据说是羽化成仙了。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将他投江之日定为端午节。在这个传说当中,便形成我们端午划龙舟竞赛的起源,以神龙腾游颂扬舍我求人精神,以先天下之先的大义来喻义民族精魂之根本。同时人们以吃粽子的形式,纪念神龙跃江的侠义精神,因此便有了千百年来的两大固定习俗之一。还有另一传说,屈原死后,人民将粽子投在江里喂蛟龙,让它不要吃屈原的身体。传说三,则是将粽子投在江里以祭祀屈原,包上箬叶可以不被鱼虾吞食。
以上端午节起源都与民间的端午习俗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吃粽子和划龙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在端午必做的习俗,以下列举几个典范:
一、吃粽子,从春秋到盛唐,以及现今做法丰富: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二、女儿节,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因端午又称为女儿节,这是一年当中,出阁的女子唯一有机会正大光明回娘家,祝愿双亲无灾无难,身体健康。并由夫家配送赠礼,一般包含鱼肉、粽子,咸鸭蛋、团扇、绿豆糕等。
已订婚的姑娘,亦由婆家接去过节,并赠送草帽、雨伞、毛巾、扇子等礼物。皖西、皖南一带,农村小学家长要给老师送粽子、鸭蛋等礼物,以示敬重师长。郎溪民间,姑娘们都走亲戚,已婚妇女归宁省亲。肥西县民间,这天要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岳父还要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送雨伞给女儿,富有人家还给女儿女婿买一套新衣服。
三、划龙舟,祭祀竞渡,喊号高歌: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NextPage]
四、端午节吃咸鸭蛋,祛署辟邪;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五、挂菖蒲,插艾叶,祈平安,防疾病:
我国民间历来把农历五月称为毒月,把五月初五叫作毒日。因此在端午节要把艾叶和菖蒲挂于门庭:菖蒲乃天中五瑞之首,叶片呈剑型,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引伸为蒲剑,可斩千邪;挂在家门口,挂在床头,表示要斩尽不平之事,全家平平安安的愿望。
端午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是自然界阴阳交替、各种传染病抬头的时节,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出现烦躁忧郁、心悸胸闷的现象。为了防病于未然,古人确定了端午为预防疾病日,而门前挂艾叶和洒雄黄酒正是其中的两条措施。
中医认为:艾叶,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可入肝脾、肾经,治疗心腹冷痛、久痢、吐血、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疥癣诸症。艾叶具有抗菌和兴奋神经中枢、止咳、祛痰、平喘、抗过敏的作用,通过烟熏室内达到解毒、抑制或杀灭多种细菌的目的。如此看来,端午挂艾洗艾能避邪的民间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NextPage]
六、佩香囊:祝愿身体安康、表情达意;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送老人佩戴的,可以防病健身,一般以梅、兰、竹、菊为图;送夫妻、伴侣,一般为荷花、并蒂连、鸳鸯、双鱼等,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七、喝雄黄酒,保健康,避病疫: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但是不可多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我爱下厨房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我爱下厨房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